微砂沉淀池组成部分及作用介绍
一、核心组成部分
预处理单元
功能:拦截大颗粒杂质(如纤维、砂石),防止堵塞后续处理设备。
设备:通常包括细格栅(3mm以下)和提升泵,通过机械过滤保护系统稳定运行。
混凝池
作用: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破坏胶体稳定性,促使悬浮物初步聚集。
设计特点:配备高速搅拌装置,确保药剂与污水快速混合。
微砂投加池
功能:向污水中添加高密度微砂(粒径0.1–0.3mm),作为絮凝“凝核”加速颗粒结合。
技术优势:微砂增加絮体密度,显著提升沉降速度(达数十米/小时)。
絮凝池
作用:投加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通过架桥作用形成大而密实的絮体。
运行特点:低速搅拌避免絮体破碎,促进微砂与污染物的稳定结合。
沉淀池
结构:分为斜管/板沉淀区和污泥收集区,通过重力实现固液分离。
效果:出水悬浮物浓度可降至0.5–2 NTU,沉降效率是传统沉淀池的10倍以上。
清水池
功能:收集处理后的清水,调节流量后进入后续工艺或排放。
微砂循环系统
组成:包括水力旋流器、砂泵和回流管道,分离回收微砂并重复利用。
经济性:微砂回收率可达95%以上,降低运行成本。
二、辅助系统与协同作用
加药系统
精准投加混凝剂、絮凝剂及pH调节剂,适应不同水质条件。
智能控制系统
通过传感器监测水质参数(浊度、流量等),实现自动化运行和异常报警。
污泥处理单元
沉淀池底泥经浓缩后脱水外运,避免二次污染。
三、技术特点与应用价值
高效性:水力停留时间仅15–25分钟,占地面积减少70%以上。
适应性:适用于高浊度、低温低浊、含藻类或重金属的复杂水质。
环保性:微砂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出水水质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