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流沉淀池是依托竖向水流运动实现固液分离的经典水处理设备,因结构紧凑、运行稳定,在中小型水处理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核心原理深化
其分离机制基于重力沉降与水流动力学平衡。原水中的悬浮颗粒受重力作用产生向下沉降速度,而水流以一定上升速度向上流动。当颗粒沉降速度大于水流上升速度时,颗粒会克服水流推力沉降至池底;反之则随水流溢出。设计时需严格控制上升流速(通常 0.5-1.0mm/s),确保密度≥1.01g/cm³ 的颗粒有效沉降,对砂粒、金属碎屑等高密度颗粒去除效率尤为显著。
二、结构组成详解
池体:以圆形为主(受力均匀、利于水流分布),小型池可采用方形。池深通常 4-6m,有效水深 3-5m,水深与直径比一般为 1.5-3,保证水流上升路径稳定。
中心进水系统:由中心管和反射板组成。中心管直径根据水量设计,下端距反射板 100-300mm;反射板直径为中心管的 1.5-2 倍,倾角 15°-30°,可将水流均匀扩散至整个池体截面,避免局部流速过高。
出水系统:设于池体顶部周边,采用锯齿形溢流堰或穿孔集水槽,堰口负荷控制在 1.5-3L/(s・m),确保清水平稳溢出,减少对上层水体的扰动。
排泥系统:底部锥形集泥斗倾角≥55°,便于污泥下滑聚集。排泥管直径≥150mm,可采用重力排泥(静水压力≥1.5m)或机械排泥,排泥周期根据污泥量确定,通常每日 1-2 次。
三、运行流程与特点
运行时,原水经中心管进入池体,在反射板作用下向四周扩散并缓慢上升,水流速度从中心向周边逐渐降低,为颗粒沉降创造稳定环境。悬浮颗粒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沉降,高密度颗粒快速沉入集泥斗,轻质颗粒则在更长路径中完成分离。清水上升至顶部后经溢流堰汇入出水渠,实现固液分离。
四、性能对比与优劣势
优势:
水流竖向流动,水力条件稳定,受外界干扰小,沉淀效率受水量波动影响较小;
占地面积仅为同处理量平流式沉淀池的 1/3-1/2,适合场地受限场景;
结构简单,无复杂机械装置,建设成本低,维护方便。
局限性:
单池处理量受限,大水量需多池并联,增加管路复杂度;
池深较大,土建施工难度略高于平流式;
对低密度悬浮物(如藻类、轻质有机物)去除效率较低,需配合混凝预处理。
五、适用场景与优化方向
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5000m³)、工业废水预处理(如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废水除砂)、给水处理澄清工艺等。为提升性能,可通过增设斜板(形成竖流斜板沉淀池)提高沉淀面积,或优化反射板设计增强水流均匀性,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