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砂循环加砂沉淀池

微砂循环沉淀池设备由多个功能分区协同工作,打造高效污水处理体系。进水区设置特殊布水器,采用穿孔管或溢流堰方式,均匀分配水流,削弱水流冲击,保障后续流程平稳。混合反应区为双层结构,内层高速搅拌,快速混合污水、微砂与絮凝剂,外层低速搅拌,利于絮凝体成长,优化反应环境。沉淀区运用斜管沉淀技术,斜管按 60° 倾角布置,增加沉淀面积,促使固液快速分离。

产品详情

一、核心定位与技术革新​

微砂循环加砂沉淀池是基于载体絮凝技术开发的高效固液分离设备,核心解决传统沉淀工艺中絮体密度低、沉降速度慢的痛点。其创新在于引入微米级石英砂(粒径 60-150μm)作为絮凝载体,通过混凝剂(如 PAC)的桥接作用,使悬浮物与微砂快速结合形成密度达 1.2-1.5g/cm³ 的复合絮体,沉降速度提升至 40-60m/h,是普通絮体的 3-5 倍。设备适用于市政污水提标、工业废水预处理及中水回用场景,尤其擅长处理高浊度(SS≤5000mg/L)、高色度或含难沉降胶体的污水,可将出水 SS 稳定控制在 10mg/L 以下,为后续过滤或膜处理提供优质进水。​

二、结构设计与工作流程​

设备采用三级串联式一体化结构,通过功能分区实现 “混凝 – 反应 – 沉淀 – 砂循环” 的高效协同:​
快速混合区:原水与混凝剂、回流微砂在管道或涡流混合器中剧烈碰撞,10-30 秒内完成悬浮物与微砂的初步吸附,形成微米级絮核;​
絮凝反应区:设置多级机械搅拌或折流板,控制水流速度梯度(G 值从 100s⁻¹ 降至 20s⁻¹),使絮核逐步吸附污染物并包裹微砂,聚合成粒径 1-3mm 的密实絮体,反应时间仅需 8-15 分钟;​
斜板沉淀区:利用浅层沉淀原理,复合絮体在斜板间快速沉降至池底,清水从顶部溢流排出,而含砂污泥经刮泥机收集后进入砂水分离器,通过旋流或筛分将微砂(回收率≥95%)与剩余污泥分离,微砂经冲洗后返回混合区循环利用,剩余污泥则排入脱水系统。​

三、技术优势与性能突破​

微砂循环加砂沉淀池凭借载体絮凝技术实现多重性能优化:​
效率提升显著:单位面积处理负荷达 15-25m³/(㎡・h),是传统平流沉淀池的 5-8 倍,相同处理量下占地面积减少 60%-70%,尤其适合用地紧张的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药剂成本降低:微砂作为刚性载体增强絮凝效果,混凝剂用量可减少 30%-50%,且絮体密实度高,抗水流冲击能力强,即便进水 SS 波动 ±50%,仍能维持稳定的沉淀效率;​
全流程自动化:通过在线监测仪(浊度、pH、流量)实时调节混凝剂投加量与砂循环频率,配合 PLC 控制系统实现 “进水 – 反应 – 排泥” 全流程无人值守,运维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40% 以上;​
资源循环利用:微砂损耗率仅 0.5%-1%/ 年,使用寿命达 10 年以上,分离出的剩余污泥含水率低(≤90%),减少后续脱水设备负荷,真正实现 “低消耗、高产出” 的绿色处理模式。​

四、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

市政领域:作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单元,某北方省会污水厂采用该技术后,将二沉池出水 SS 从 30mg/L 降至 8mg/L,满足一级 A 排放标准(SS≤10mg/L),且吨水能耗仅 0.02kWh,较传统工艺节能 50%;在黑臭水体应急处理中,设备可在 2 小时内将河道水浊度从 200NTU 降至 15NTU 以下,快速改善感官水质。​

工业领域:造纸行业处理含纤维废水时,通过微砂载体强化絮凝,纤维去除率达 98%,出水可直接回用于生产车间;化工行业高盐废水预处理中,设备有效拦截悬浮物与胶体,避免后续蒸发器结垢,延长设备寿命 30% 以上。某汽车涂装厂使用该设备后,含油含渣废水的 SS 去除率从 75% 提升至 95%,为后续 RO 膜处理提供了可靠保障,膜更换周期延长至 2 年。​

五、运行管理与技术进化​

设备的稳定运行依赖精准的砂循环控制与参数优化:​
微砂浓度管理:通过监测反应区砂浓度(控制在 2-4g/L),动态调整砂回流比(通常为进水量的 5%-10%),确保载体絮凝效果最佳;​
防堵塞设计:砂水分离器采用耐磨内衬与大孔径筛网,配合定期水反冲洗,避免微砂团聚堵塞;​
智能化升级:集成物联网模块后,可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如絮体沉降速度、砂循环量),并通过 AI 算法自动优化混凝剂投加策略,实现 “水质自适应” 处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053683502

微信咨询
源头厂家价格-潍坊远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
×源头厂家价格-潍坊远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8053683502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
No:87044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加好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