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催化剂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臭氧催化剂对污染物的降解具有选择性。处理医院污水时,若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可选用以金属氧化物(如 MnO₂、TiO₂)为主要成分的催化剂,其能有效促进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强化对有机物的氧化降解;若需重点去除氨氮等含氮污染物,则可选择负载型活性炭催化剂,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与臭氧协同作用,提升脱氮效果。使用前需对污水水质进行全面检测,结合处理目标精准选型。
二、催化剂投加量
催化剂投加量直接影响反应效率和成本。投加量过少,催化效果不明显;投加过量,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影响污水的后续处理。通常可通过小试实验,在模拟实际污水水质和处理条件下,逐步增加催化剂用量,监测臭氧分解速率、污染物去除率等指标,绘制曲线确定最佳投加量。一般而言,对于医院污水,催化剂投加量在 5 – 20g/L 污水范围内,具体需根据污水浓度和催化剂活性调整。

三、催化剂填充方式
在臭氧反应器中,催化剂的填充方式影响其与臭氧、污水的接触面积和反应效率。常用填充方式有固定床和流化床。固定床将催化剂颗粒均匀填充在反应器内,适用于处理水质较稳定、悬浮物较少的污水,可保证污水与催化剂充分接触;流化床则通过水流或气流使催化剂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传质效率高,适合处理悬浮物较多的污水,但需注意控制流速,防止催化剂流失。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确保反应器内水流和臭氧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短流或死区。
四、控制运行条件
催化剂的活性受反应温度、pH 值、停留时间等条件影响。温度一般控制在 20 – 35℃,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催化剂活性;pH 值对催化剂性能影响显著,多数臭氧催化剂在弱碱性条件(pH 7 – 9)下活性最佳;污水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需根据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和污水污染程度确定,通常为 30 – 60 分钟,以保证臭氧与催化剂、污染物充分反应。同时,要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及时调整运行参数。

五、催化剂的维护与再生
使用过程中,催化剂可能因吸附杂质、中毒等原因活性下降。定期对催化剂进行反冲洗,去除表面附着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维持其活性;若催化剂因重金属等物质中毒,可采用酸洗、碱洗或热再生等方法进行再生处理。对于无法再生的催化剂,需及时更换,避免影响处理效果。更换下来的催化剂属于危险废物,应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六、人员培训管理
操作人员需熟悉臭氧催化剂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投加、维护等操作。在添加或更换催化剂时,要佩戴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工作区域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臭氧泄漏和催化剂粉尘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建立完善的运行记录制度,详细记录催化剂的使用量、维护时间、处理效果等数据,以便分析总结,优化使用方案。